◇◇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部级大学”何时休

南方周末2004-06-03

  □杨东平

  继2000年前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大学被确定为“副部级”,最近,
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11所大学也升格为副部级。这样,我国现有约32所副
部级大学,都是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优秀大学。

  中国的优秀大学怎样发展建设、怎样争创“世界一流”,一直为国人所关注。
国家的一个重大举措是通过“985工程”对若干研究型大学进行重点投资建设;
提升这些大学的行政级别是否重点建设的另一措施不得而知,但其合理性却是应
当从根本上予以质疑的。

  区别于政府和企业,大学作为教学和研究机构,是典型的“第三部门”。高
等学校的管理应当遵循自己的逻辑,而非套用行政化的机关模式。在计划体制下
形成的单位制,使我国的社会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行政化色彩,如为人诟病的
“处级和尚”之类;但淡化学校的行政级别,扩大高校的自主权,使之成为面向
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这一改革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为此,早在1980年代中
期的教育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即取消了普通高校的行政差别,将所有高校均
定为局级。以中国高校差距之大,享受划一待遇固有不尽合理之处;但解决的方
案应当是通过进一步改革,让高等学校在社会上自主生长,确立新的机制,如同
国企改革那样,而不是退回到行政化的老路上来。

  蔡元培当年对旧北京大学的改造,根本之处就是破除其官场性质、官僚习气
和读书做官的价值观,确立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的属性。“副部级”
高校的做法强化了大学的行政化倾向和官本位价值,助长了高校领导干部在“做
官”上的攀比,在实践中已经产生明显的负面后果。

  一些地方也上行下效,将高校视为行政下属,作为安排干部、安插私人的
“自留地”。这种制度与培养创造型人才、培养大师、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
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它再一次提示我们,我国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最大的
差距不是技术、不是金钱、也不是人才,而是落后的制度。如果没有建立现代大
学制度,没有实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那么国家花再多的钱,中国的公立大学也
与“世界一流”无缘。

  19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体制改革的滞
后,也出现一些明显的问题。“副部级”高校是教育领域“官本位”回潮的显著
一例。另外一例是经新一轮高校合并调整,部门办学的陈旧体制被基本破除。然
而,它在教育部门却反而被强化。由于合并后教育部所属高校由原先的36所增加
到71所,其管理职能却并没有相应改变,于是出现这些优秀大学“跑部前进”、
甚至不得不设立驻京办事处的怪事。

  近年来,国家教育投资大幅增加,但拨款和资源配制的体制并没有改变,从
而产生了一个负效应:教育部门原本应当转移、下放、缩小的行政权力反而被大
大增强。

  不久前,中国银行宣布,从今年下半年起,中国银行的人事制度序列中将不
再出现行长、处长等行政官衔,而代之以总裁、经理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理
人头衔,以淡化和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辽宁省将逐步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
别,建立校长职级制,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的机制。
企业界能做到的,教育界能不能做到?中小学能做到的,优秀的大学是否更应该
做到?

(XYS200406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