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赫鲁晓夫乱点鸳鸯谱

□蓝英年

(摘自《风雨敲书窗:《博览群书》百期精选》    常大林  武宁 编
书号:7801005570   出版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书系贺雄飞主编的“草原部落名报名刊精品书系”之一种。《博览群书》是老牌
书评杂志、是爱书人爱不释手的期刊。本书从《博览群书》一百期中精挑细选,
汇集成册,名家杰作纷呈,新秀新作迭出,值得读书人珍藏。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4年5月爱伦堡在文学杂志《旗》上发表了小说《解
冻》。自此苏联文学开始了解冻时期。经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0年的桎梏,一旦
从中解脱,作家们突然发现,大地并非阳光普照,社会并非完美无缺。于是他们
把目光转向赤裸的现实,并从中攫取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一批所谓暴露阴暗面
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到1963年这类作品汇集成一股冲击赫鲁晓夫统治的巨流,这
是他始料所不及也是决不允许的。赫鲁晓夫决定对作家进行整肃,拿两位年轻作
家开刀,以收杀一儆百之效。

    目标终于被选定,他们是诗人沃滋涅先斯基和小说家阿克肖诺夫。沃滋涅先斯
基在1962年《旗》的第四期上发表了访美组诗《三角梨》,力图在诗中探索“美
国的灵魂”;阿克肖诺夫则在1963年《青春》的第一期上刊登了小说《摩洛哥的
桔子》,描写一群青年在西伯利亚某工地抢购桔子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作者明
白无误地指出,他们绝非在伟大思想感召下到西伯利亚来的,而是为了多挣钱或
找对象才来的。

    赫鲁晓夫的整肃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务虚”,举行领导人同文艺工作者会
面,他做报告,进行正面教育;第二步动真格的,对两位作家当场批判。两个步
骤中都由他唱主角,但第二步骤得有两人配合,一个人“挑头”,另一个人“煞
尾”。1963年3月7日在克里姆林宫斯维尔德洛夫大厅举行领导人同文艺工作者会
面,由负责意识形态的中央委员伊利乔夫主持,赫鲁晓夫做了题为《高度的思想
性和艺术技巧是苏联文学艺术的伟大力量》的报告。做报告前有人悄悄告诉他,
那个戴眼镜、穿高领红毛衣的人便是阿克肖诺夫,沃滋涅先斯基未到场。赫鲁晓
夫做报告时便特别注意阿克肖诺夫,发现他听报告心不在焉,别人鼓掌时不跟着
鼓掌。

    3月8日在这座大厅里继续开会。当天是国际妇女节,理应先由女作家发言。第
二个上台发言的是波兰血统的著名苏联女作家华西列夫斯卡娅,她扮演“挑头”
的角色。赫鲁晓夫选中她因为她有分量。她1942年出版的描写卫国战争的中篇小
说《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而她丈夫剧作家考涅楚克是乌克兰作协主席,不仅
有影响还有势力。华西列夫斯卡娅泛泛说了几句,接着话锋一转,说道“……同
志们,波兰的同志告诉我两位苏联青年作家曾在波兰杂志《政治》上发表过有害
的言论,一个是诗人,一个是小说家……”她说到这儿台下响起一片吼声:“说
出他们的名字来!说出他们的名字来!”华西列夫斯卡娅脸上现出为难的表情,
仿佛她不想说出同行的姓名,以免他们受到伤害,可她沉吟片刻还是说出了沃滋
涅先斯基和阿克肖诺夫两人的名字。她扮演完“挑头”的角色便走下主席台。

    “我看见他了!”赫鲁晓夫指着画家戈里岑在话筒前大声喊道。“大家都鼓掌
惟独他不鼓掌。他就在那儿,戴眼镜、穿红毛衣!站起来,站起来!到主席台上
来!”不知何故阿克肖诺夫这天没穿高领红毛衣,而穿了一件灰西服,赫鲁晓夫
却误把穿红毛衣的戈里岑当成阿克肖诺夫了。戈里岑无可奈何地站起来,他穿戴
得有点像“抽象派”,可骨子里却是地地道道的现实主义画家。他指指胸口,摆
摆手,告诉大家他不是阿克肖诺夫,但他的声音淹没在“快上主席台!快上主席
台!”的喊叫声中。赫鲁晓夫在主席台上大发雷霆。“快上来!不管你愿意不愿
意!你看你那身打扮!”戈里岑只好走上主席台,赫鲁晓夫不容他分辩,劈头对
他怒吼道:

    “我知道你因为父亲被害而向我们报复!”这是事先准备好的一句台词。

    戈里岑哭笑不得,只一个劲声明他不是作家阿克肖诺夫,而是画家戈里岑。赫
鲁晓夫终于明白自己认错了人,有几分狼狈,但仍威严地说:“你既然不是阿克
肖诺夫,就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吧!”这时老练的伊利乔夫替他解了围,用温柔悦
耳的声音宣布:“请阿克肖诺夫上台发言!”阿克肖诺夫穿着灰西服走上主席
台。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台词,只是语气更为严厉。

    “赫鲁晓夫同志,我父亲如今还健在。”

    赫鲁晓夫再次感到狼狈,心里大声咒骂替他准备材料的人竟如此马虎。

    “斯大林时期我父母曾受到迫害,但二十大后他们双双平反。”阿克肖诺夫说
道。“我们全家都把他们的平反同您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赫鲁晓夫脸上的怒气消了一半。

    “如果社会如此不喜欢我的作品,我可以不再写作,回医院当医生去,我原本
是医生。”阿克肖诺夫接着说下去。“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受到如此严厉的指责,
因为我写作时想到的只是祖国的利益。”

    “哪个祖国?”赫鲁晓夫又吼叫起来。“帕斯捷尔纳克也说为祖国而写作,可
他说的祖国同我们所说的不是一回事儿!阿克肖诺夫,你说的是哪个祖国?”

    “我说的是苏维埃祖国,”阿克肖诺夫回答道。“此外我没有别的祖国!”

    赫鲁晓夫脸上的怒气全消,对阿克肖诺夫说:“就应该这样说!以后也要这样
说!看样子你是个诚实的人,阿克肖诺夫,继续写作品。请握住这双工人阶级的
手!”说完咧着嘴把两只粗壮的手伸给阿克肖诺夫。

    扮演“煞尾”角色的伊利乔夫以会议主席身份预祝阿克肖诺夫创作丰收,请他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一场虚张声势的“批判”变成闹剧。

    这仅是赫鲁晓夫指导文艺的一个例子,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读者感兴趣,可
阅读阿克肖诺夫的回忆录,该回忆录刊登在1991年俄国出版的《射击手丛书》的
第一卷上。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