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方舟子先生:
  您好!
  梁炫强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室造假花生品种珍珠红1号的杂交组合
及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的问题已向科研主管部门上报,其要点是:梁炫强作为项
目负责人至少两个国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
推广项目,作为研究室室主任已经署名发表了的两篇论文直接参与造假花生品种
珍珠红1号的杂交组合及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
  花生研究室不顾反对意见长达6年时间至少造假了粤油9号、粤油20和珍珠红
1号3个花生品种的杂交组合、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这是在研究室室主任、项目
负责人梁炫强决策之下所为。梁炫强是不可以说:自始至终都不知情,都是手下
人所做的。梁炫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国民对科研学术界的问题都有知情权,各方都要接受媒体监督。希望通过著
名打假网站——新语丝向社会公示本件和附件,甚谢!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黎穗临 敬上  2009.9.21. 

  (附件)

  梁炫强对广东农科院花生室造假珍珠红1号负责

  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国家人事部、广东省人事厅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国科协
“七大”会议精神,为了深入实施中国科协制定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试行)》和科学技术部制定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2006),根据《国家科技计
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
公室负责接受、转送对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调查处理。特
此提交本报告。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室对花生品种珍珠红1号杂交组合及
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先后发表了两篇论文:

  1.	李一聪,梁炫强,李少雄,黎穗临,周桂元。 高产、优质、特异花生
新品种珍珠红1号的选育,广东农业科学,2002(4):13—14.

  2.	李一聪,梁炫强,李少雄,黎穗临,周桂元。花生新品种珍珠红1号,
作物杂志,2002(4):34

  两篇论文对花生品种珍珠红1号杂交组合及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的写法、表
达的观点基本一样。本文以第1篇论文为代表进行分析。

  先看一看第1篇论文中的一段话:“1993年春选取高产品种湛油12作为受体,
提取品质优、抗性强的农家品种狮油红的DNA,通过微型注射器把狮油红的DNA导
入到湛油12的花粉管内,从受体中取得杂合体种子[1—3]。第一代单株疏播,从
第一代的群体中选取优良单株作母本、用湛油12作父本于1994年春进行有性杂交,
1994—1996年连续4代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4]。”

  在这段话中,共引用了4篇参考文献,其中,引用的第1—3篇参考文献如下:

  1.	申馥玉,朱忠学,吕祝章,等. 外源DNA导入技术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
研究初报[J],花生科技,1990(4)5—6.
  2.	申馥玉,王传堂,苗华荣,等. 牛胸腺DNA与酪蛋白基因导入花生栽培
种引起性状变异的研究[J]. 花生科技,1995(3):1—3,24.
  3.	梁炫强,罗虹. 外源DNA导入技术在花生选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 广东
农业科学,1995(6):15—17.

  第1、2篇参考文献是山东花生研究所申馥玉等人发表的。

  第1篇参考文献说的是:采用氯仿—异戍醇—核糖核酸酶法提取花生根茎区
组野生花生A. glabrata 的DNA,于上午7—9时,在花粉管到达子房之前注射到
栽培花生花17、姜半、鲁花8号、鲁花9号和8122等5个品种的花萼管基部。已获
得了具有变异性状的D1代与D2代种子,而且这种变异能稳定地遗传下去。认为花
生可以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研究。

  第2篇参考文献说的是:通过花萼管注射技术,将牛胸腺DNA与酪蛋白基因导
入花生品种白沙1016与鲁花10号。后代多个性状出现较大的分离。总变异率高于
野生种DNA导入后代及诱变处理后代的变异率。表明超远源物种DNA在促使花生栽
培种产生广泛的遗传变异方面可能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第3篇参考文献是梁炫强等人发表的。该论文说的是:从狮油红4号和花生野
生种A. glabrata 供体材料中提取DNA,通过花粉管途径将狮油红4号DNA导入到
白肉仔中,D3代筛选出高产高油、高产薄壳、种皮颜色不同的变异株;将花生野
生种A. glabrata的DNA导入到粤油116中,D3代筛选出产量高于受体、锈病发病
程度轻于受体的高产变异株。表明从花粉管导入外源DNA可引起受体后代的变异,
能转移供体性状,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育种技术。这篇参考文献值得注意的是:提
取狮油红4号DNA导入到白肉仔中,而不是提取狮油红4号DNA导入到湛油12中。提
取狮油红4号DNA导入到湛油12中的工作是没有做的。假设按第一篇论文所说,
1993年春做了这项工作的话,1995年发表的第3篇参考文献不可能没有记载和表
述。将狮油红4号DNA导入白肉仔中和将花生野生种A. glabrata的DNA导入粤油
116中即使筛选出各种变异株,至今尚未见选育出新品种。

  这3篇参考文献,无法证实第1篇论文中“1993年春选取高产品种湛油12作为
受体,提取品质优、抗性强的农家品种狮油红的DNA,通过微型注射器把狮油红
的DNA导入到湛油12的花粉管内,从受体中取得杂合体种子[1—3]。”这句话,
也就是说,无法证实1993年通过微型注射器把狮油红的DNA导入到受体湛油12的
花粉管内,从受体中取得杂合体种子。
  引用的第4篇参考文献是:

  4.	周桂元,梁炫强,李一聪,李少雄,黎穗临. 花生遗传转化的研究[J]. 
花生科技,1998(3):7—9,22.

  综观第4篇参考文献,无法证实第1篇论文中“第一代单株疏播,从第一代的
群体中选取优良单株作母本、用湛油12作父本于1994年春进行有性杂交,1994—
1996年连续4代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4]。”这句话,也就是说,无法证实从受体
中取得杂合体种子后,从其第一代群体中选取优良单株作母本、用湛油12作父本
于1994年春进行有性杂交,1994—1996年连续4代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出珍珠红1
号。

  第4篇参考文献中的一句话:“梁炫强等(1995)通过花粉管微注射法将高
抗锈病野生花生Arachis glabrata和红色种衣的狮油红4号的总DNA导入栽培种白
肉仔和粤油116中,引起种衣颜色抗病性等性状的变异。”仅仅是摘录第3篇参考
文献的要点而已。

  第1篇论文中提到:“(珍珠红1号)1997年秋进入鉴定圃试验,1998年春、
秋季进入品比试验”。但是,1997年秋鉴定圃试验中,杂交组合是(湛油12X狮
油红4号)F1X湛油12的参试材料只有96秋/42。

  根据“高产优质抗病及专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一九九七年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记载:“筛选出红色种衣花生新品系96秋/42,该品系种质红衣,亩产267.8公
斤”;  广东省“九五”重点科技项目中期评估:高产优质抗病及专用型花生新
品种选育,96—攻关—08 (1998年年度总结)记载:“6. 专用型花生新品系粤
油196、粤油37、96/69和粤油42: 红衣高产花生新品系42:该品系红衣颜色鲜
艳,平均亩产267.8公斤” ,可以表明:参试1997年秋鉴定圃试验的96秋/42是
选育成常规种粤油42而不是选育成珍珠红1号。粤油42(96秋/42)参试1997年秋、
1998年春鉴定圃试验后,没有参加过品比试验及省或国家区域试验。1998年春、
秋季品比试验中都没有杂交组合是(湛油12X狮油红4号)F1X湛油12的参试材料。
珍珠红1号并没有参加1998年春、秋季品比试验。

  第1篇论文中提到狮油红是一个农家品种。实际上,以狮头企做母本,油果
做父本,经过杂交,育出种皮红色的狮油红,其中选出狮油红4号。因此,无论
是狮油红,还是狮油红4号,都是杂交品种而不是农家品种(见:廖小妹等,低
亚油酸特异花生品种狮油红4号,广东农业科学,1992(6):20.)。

  综上所述, 4篇参考文献无法证实第1篇论文中珍珠红1号的杂交组合及选育
过程和育种技术。第2篇论文也无法证实珍珠红1号的杂交组合及选育过程和育种
技术。

  上述表明:参考文献的使用没有起到“引证、证实的作用”;珍珠红1号的
杂交组合及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不真实,若无其它证据证实珍珠红1号的杂交组
合及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那就是造假;如果珍珠红1号是常规品种,被表述成
是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花萼(粉)管注射技术选育出来的品种,无疑是造假
选育过程、育种技术。

  这两篇论文的重要问题并不在于谁署名第1名,也不在于梁炫强署名第几名,
而在于梁炫强以花生研究室室主任的身份已经署名发表了。如果论文投稿、发表
前梁炫强是不知情的,那么,他应该承担对研究室管理不善的责任;如果论文投
稿、发表前他是主张这样做的或者是知情不制止的,那么,他应该承担对研究室
管理不善和造假主谋的责任。

  黎穗临虽然署名了,但是,论文投稿发表前并没有看过稿件,没有提出反对
意见的机会。即使有机会提出反对意见,恐怕也无力阻止论文的投稿发表。例如:
粤油9号和粤油20两个花生品种被造假杂交组合及其选育过程的进程中(2000—
2005年),尽管黎穗临2003年就提出反对意见并发表了论文,2004年又提出反对
意见,但是,2004年的两份品种审定证书和2005年花生研究室提交的梁炫强主持
负责的国家“863”项目、省农业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验收报
告仍然在继续造假,反对意见也是无力阻止造假的进程。(详见:《新语丝》
2008年10月20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梁炫强科研造假问责》)

  2000—2001年广东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总结记载:

  珍珠红1号杂交组合:(湛油12X狮油红)F1X湛油12

  2002年3月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作品种审定并被通过的花生品种
珍珠红1号的品种审定证书记载:

  珍珠红1号杂交组合: 湛油12 / 狮油红4号// 湛油12

  2005年提交的科技部、农业部国家“863”项目(编号:2001AA241153,项
目负责人:梁炫强)( 超高产、超大果、抗黄曲霉和高白藜露醇花生新品种选
育)的结题验收总结(2001—2005)记载:

  “珍珠红1号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湛油12X狮油红4号)F1X
湛油12组配方式,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 上述两篇珍珠红1号的问题论文作为
已发表论文列入项目验收报告。

  2005年提交的科技部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编号:
2002440010526,项目负责人:梁炫强)(富含白藜芦醇专用型花生品种珍珠红1
号产业化生产示范)(2002—2004)验收总结报告中,列入上述两篇珍珠红1号
的问题论文作为已发表论文。表达了珍珠红1号虚假的杂交组合及选育过程和育
种技术。

  珍珠红1号既然被造假了杂交组合及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那就不能申报科
研成果奖励了。

  既然梁炫强作为项目负责人至少两个国家计划项目、作为研究室室主任已经
署名发表了的两篇论文直接参与造假珍珠红1号杂交组合及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
那么,梁炫强无疑就是造假的主谋。

  花生研究室从2000年一直延续到2005年长达6年时间,至少造假了粤油9号、
粤油20、珍珠红1号等3个花生品种的杂交组合及选育过程和育种技术(详见:
《新语丝》2008年10月20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梁炫强科研造假问责》)
以及本文),花生抗黄曲霉研究工作以及这3个花生品种是不能申报科研成果奖
励的。

  梁炫强是花生研究室室主任、涉及造假的项目负责人。不经过梁炫强的主张、
同意、批准,花生研究室不可能不顾反对意见坚持6年造假,直到最终被公开举
报为止的;不经过他的主张、同意、批准,谁有胆量、谁有权力、谁有必要在梁
炫强主持、负责的至少5个项目(国家948、86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
金项目,广东农业攻关项目,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验收报告上造假呢?
研究室造假,责任在于研究室室主任,得益最大的也是研究室室主任。项目造假,
责任在于项目负责人,得益最大的也是项目负责人。梁炫强显然是造假的主谋并
要为此承担责任。对于只拿名利,不负责任,造假败露了不愿纠正错误、不能主
动承担责任而把责任推卸给手下的人,实在是没有资格继续担任省和国家科研项
目负责人的。根本就不愿意负责任,又何必担任负责人呢?

  这样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无论是从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基本常识——改
写造假杂交组合就没有了遗传性的角度、从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规律——生物遗
传规律的角度还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评审,都是不合格的。这样的做法也违背
了国家和省颁发的相关文件条例的规定。

  人事部《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进行考核的意见》的通知(人专发〔1993〕
10号)、国务院《关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
殊津贴制度的通知》(中发[2001]10号)和广东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动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粤人发[2003] 229号)中规定:

  特贴人员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停发或取消政府特殊津贴。

  (一)弄虚作假,谎报成果业绩,用欺骗手段取得政府特殊津贴者,取消政
府特殊津贴,并收回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二)丧失或违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所必须具备的政治思想基本条件者,取
消政府特殊津贴,并收回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中国农学会评选表彰“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办法》(中国农学会
[2005]8号文件)中第三条 评选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在本职岗位
上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并具较大影响;第十一条 “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称号获得者因触犯国家法律被依法判刑或违背科技工作者道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
影响的,按一定程序取消其荣誉称号。

  设立“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的宗旨是——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著名科学家丁
颖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优良品质。为实现这一宗旨而制定的“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条
例”中的第三条规定:评选标准:热爱祖国,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 
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第九条规定:评奖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
须坚持标准,依靠专家,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发现弄虚作假者,即撤销奖励并
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梁炫强在2000——2005年造假期间及其后取得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四
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第九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的称号,按照上述
相关文件条例的规定,应该够条件撤消并收回证书了。

  中国科协“七大”会议(2006年5月23—26日)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努力
成为德才兼备的科学家,坚定不移地同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夸大成果等不良
现象作斗争,树立科学权威,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科学道德。《科技工作者科学
道德规范(试行)》:第三条 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
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第七条 在
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
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
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第十七条 在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的培
养中,应传授科学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选拔学术带头人和有关科技人才,应将
科学道德与学风作为重要依据之一;第十八条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
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第二
十六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负责监督所属全国
学会及会员、相关科技工作者执行科学道德规范情况,建立会员学术诚信档案、
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进行记录,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通报;第二十八条中
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重视社会监督,对学术不端行
为的投诉,委托相关学会、组织或部门进行事实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第六条 任何单
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科学技术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举报在国家科技计
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第七条 科学技术部负责查处影响重大
的科研不端行为。必要时,科学技术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进行查处。科学技术部
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负责科研诚信建设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
接受、转送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二)协调项目主持机关和项目承担单位的
调查处理工作;(三)向被处理人或实名举报人送达科学技术部的查处决定;第
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对本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发生的科研不
端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
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制度。科研机构、高等学
校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条件之一。第十一、十二、
十三条,项目承担单位、项目主持机关、科学技术部应当根据其权限和科研不端
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分别按照设定的5—8种处罚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四条 项目主持机关对举报的科研不端行为不开展调查、无故拖延调查的,
科学技术部可以停止该机关在一定期限内主持、管理相关项目的资格。第十九条
 调查机构接到举报后,应进行登记。被举报的行为属于本办法规定的科研不端
行为,且事实基本清楚,并属于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应予以受理;不属于本机构
职责范围的,转送有关机构处理。不符合受理条件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实
名举报人。第二十七条 调查机构应在做出处理决定后10日内将处理决定送被处
理人、实名举报人。第二十八条 科学技术部将处理决定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信用
信息管理体系,作为科技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参考。

  上述反映的情况,敬请明鉴。顺致

  敬礼!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员  黎穗临  敬上
  (广州天河五山 510640电话:020—87596936  E-mail: gzslsl@tom.com.) 
  2009.8.15. 快递号:EQ926029332CN

(XYS20090923)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