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激辩粮食转基因:是“救星”还是“大患”

  CBN记者 傅勉
  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2月23日

  世界卫生组织称目前可能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009年底,农业部向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更
早的2008年,农业部门启动了总额约200亿元人民币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
技重大专项,据称为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
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内转基因研究的如火如荼并没有平息国内外专家学者争论的声音,在国外
研究者发出转基因技术其实是西方在控制中国粮食命脉的警告时,从事以及接近
转基因技术的一些国内专家却意外保持沉默。但是云遮雾罩的转基因技术研究背
后,仍然有一些线索可供普通人玩味思索。

  转基因大米比饮用水还安全?

  2009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
63”出现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获得了农业
部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水稻可在湖北省生产应用,“一石激起千层浪”,
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成为众矢之的。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早有认定。2002年 10月,世界卫生组
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在这份文件中,世界卫生组
织表示:“不同的转基因生物包括以不同方式插入的各种基因。这意味着应逐案
评估个别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并且不可能就所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发表总
体声明。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
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
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介绍,转基因作物分为三类:抗虫害损害;抗病毒感染;以及
对某些除草剂耐受性。截至2002年,抗虫害或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在
美国和欧盟获得了批准,耐受除草剂的菊苣仅有欧盟批准,耐受除草剂或抗病毒
的甘兰型油菜、南瓜属植物、土豆则只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了批准。

  对于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华中农业大学解释:“人类安全使用Bt蛋白
来抗虫已有70多年历史,没有发生一起让人中毒和过敏的例子。它本身是有机物,
是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生物抗虫剂。由国家指定的有资质的单位用转基因大米喂
养了很多代白鼠,没有发现转基因大米对白鼠生长、发育、智力、免疫、生殖等
有任何不良影响。研究人员还用纯Bt蛋白对抵抗力很弱的小鼠进行灌胃,剂量达
每千克小鼠体重灌注5克纯Bt蛋白,没有发现中毒、过敏、体重异常、脏器病变。
每克‘华恢1号’稻米含Bt蛋白不超过2.5微克,按小鼠灌胃剂量折算推知,一个
体重60公斤的人吃掉120吨稻米也不会发生中毒、过敏、体重异常、脏器病变。
如果按每天吃500克稻米计算,一个人活上120岁,也只吃掉约10吨稻米,不及小
鼠灌胃剂量的十分之一。我们想特别指出,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多年历史,
没有发现任何中毒、过敏等不安全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进一步表示:“我们最近查了食品、饮用水等相关国家标准,
发现对人体无毒的Bt蛋白在转基因大米中的含量,比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的亚
硝酸盐含量还低。亚硝酸盐是实验证明的中度毒性、高度致癌性物质。国家标准
规定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每克水中不高于1微克。考虑到饮水量,可以说,
我们研发的转基因大米比达标的饮用水还安全,是真正无毒无害的。”

  反对转基因作物人士的疑虑并未因此消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
员蒋高明对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结论向记者评论道:“世界
卫生组织还是很慎重的,但他们的意见仅是供参考的,他们不能决定每个国家是
否种植。美国加州3县、欧洲瑞士国家全民投票决定不种转基因作物。”

  接受采访时正在国外参加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会议的国家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
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首席专家薛达元对记者说:“我基本上同意世卫组织的文
件精神。应该说目前已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都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总体说
基本上是安全的。但是限于风险评估技术的水平,也只能说基本上是安全的,或
者说‘目前可能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将来是否会有危害,还不能完全肯定。
而且,目前已经风险评估的商业化转基因还很有限,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将
会出现大量新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这些新的转基因未必都是安全的,需要逐
个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也就是说,部分转基因目前安全不等于将来也安全;现
有的转基因安全不等于今后的转基因也安全。”

  会漂移的基因?

  基因漂移是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争议较大的另外一个焦点。蒋高明此前对媒体
表示,基因交流在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大都发生在相同的种或同属的物种之
间。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基因交流,在理论上讲是零概率事件,否则,生物进
化史上早就有了这种基因交流的事件发生。人类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物种,
甚至不同生物界(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但对于这样的基因转移,
人类不可能不付出安全代价。以转基因水稻为例,科学家希望通过Bt基因合成的
毒蛋白饿死害虫,但生存是物种最基本的权利,它不吃水稻的叶子,就得吃别的
植物叶子,或者庄稼或者杂草。但是,其他作物也都转了基因,杂草也通过基因
逃逸带了Bt基因,那么害虫只有加速进化而与人类抗衡。其结果是,人类需加大
农药用量而抗虫,这与转基因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对于基因漂移的质疑,华中农业大学答复:“水稻属于自花授粉植物,个体
间基因型是同质的,两株水稻发生异花授粉的概率仅1%左右,正常情况下水稻花
粉传播距离很难超过1米,且人工种植水稻的稻田没有野生稻,所以,不存在所
谓基因漂移的问题。这已为多年的田间试验结果所证实。”

  华中农业大学进一步解释:“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我们转入的只有一个基
因,它只赋予水稻抗虫的功能,并没有也不会改变水稻基因的其他功能。在人食
用水稻的胚乳(即大米)中,这个抗虫基因产物含量极低。它只在害虫食用的水稻
茎叶中显著表达。转入水稻的抗虫基因Bt蛋白,它只杀死危害水稻的鳞翅目害虫,
而对其他昆虫没有毒杀作用,也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残留在环境中,因此不会对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

  须公众参与

  中国的转基因研究要顺利进行,透明度也是一大待解问题。在目前围绕转基
因作物的争论中,转基因技术专家罕有人出面向普通民众全面介绍转基因作物的
作用与弊端,薛达元认为:“主要原因是农业部有关部门将批准转基因商业化搞
得很神秘,他们忽视了公众了解转基因的权利。他们总以为转基因技术太专业,
老百姓搞不懂。可以越是搞不懂,就越神秘,也就越怀疑其安全性。因此,需要
建立一个具有公众参与的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估体系与程序,转基因技术专家要向
公众多做技术介绍和优劣比较,并介绍政府是如何组织进行食品安全评估和环境
风险评估的,采取了哪些风险管理措施。不能将公众排除在外。”

  蒋高明也表示:“我认为这是利益作怪,内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安全的评
估体系需要生态、医学、食品科学、法律多方面的专家组成,而不是目前的格局,
专家中三分之二是搞生物技术的,或者与生物技术有关。”

  华中农业大学回应:“有舆论说安全评估专家中转基因专家占了三分之二,
并认为这不合理,我们对此不敢苟同。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估有很强的专业性,转
基因专家占多数是正常的,反之倒不正常了。需要指出的是,我校水稻转基因研
发团队专家均不是安委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本
报注)成员。”

  不过华中农业大学也坦承在公众中进行转基因知识的普及还不够:“未知导
致恐惧,因为科普不够,转基因技术对公众而言显得神秘而危险。同时,由于一
些机构、媒体的炒作,使得消费者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转基因食品安全产
生了很大的负面认知。公众对转基因的认知误区,表明我们相关知识的科普工作
还有很多欠缺,目前我们正设法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让公众了
解生物技术,培养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的客观公正意识。”

  2010年新年前夕,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依托新浪博客平台建立了
官方博客“绿道”,华中农业大学解释“绿”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环保、健康、
可持续发展;“道”是中国传统哲学范畴,有“道理”、“规律”、“道路”等
意思,也与“绿色超级稻”的“稻”谐音,希望就此增加转基因技术的亲和力。

(XYS20100225)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