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读“‘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吹牛皮”

mirror

  倒不是有意跟谁过意不去,只是随便谈谈。毕竟“新闻”吹牛皮的事儿比单
纯的“成果”的吹牛皮要“问题重大”。
  
  “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中报导的是不是事实?是。那么“分
歧”就在于“这项重大基础性研究的“进展”在哪里”,这一点令疫苗兄“疑
惑”,并引来了很多“质疑”。

  依愚见,这是因为对“工程”式的科学缺少了解导致的。讲“工程”有进展
就“名正言顺”了。为何成新闻?因为政府投钱了。一个组3百万,7个单位加
起来,至少也得有2千万人民币。如此的投入,当然得有个“说法”。大约“十
大新闻”标准之一是用钱的多寡。

  被IGBP收入为“国际标准样带”也得有资格。必须有系统的观测点、站,以
及相关的观测设备。而且还必须“长期观测”,覆盖上几百平方公里,光其运行
费,也得每年上百万吧。立此“项目”的人,会利用“国际”这面大旗开创此学
科的新局面,这也应该算是大有贡献了。很可能将来弄个“院士”干干。

  “工程式”的科学研究,“命里注定”会有重大突破。就如同皇家的儿子一
样。那么大局面的成套数据,只要采集出来、稍加处理,闭上眼睛都可以讲是新
的,有意义的,简直就无法“定义”失败。因为在此之前,都是空白区。

  建南极考察站的意义何在?探险的事儿,大家都愿意听,因为它能满足人们
的求知和求刺激的欲望。从国家的角度讲,还有一些别的因素。打造“国际标准
样带”的意义,大约与在南极建考察站的相同,至少在用钱量和“科学”的意义
上。并不是单纯“吹牛”二字可以定论的。

有时候钱不够多

epeiusian

虽然命里注定有突破,但大科学工程所依靠的巨额经费,如果不能相对超过国外
的话(或者相当,因为我们聪明:-),那还是在抄写生字,没有真正意义的
“突破”。

早期的这种模式还是成功的,而且事实上,因为计划经济,各种行业对大工程的
全面支持,实际投资是不能简单地计算。最近的一些年,开始搞的一些项目投资
不少,但是绝对没有达到产生科学意义所需要投资的水平,而且现在做工程,不
会有企业跟你配套,(过去企业也可以工程名义同时向所属部委要钱),一切都
要自己掏钱,那点钱高不成,低不就,也就闹点让外行激动的新闻。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