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关于杨锐剽窃的补充揭发材料

萧然

  我们且让文章自己来说话。杨锐先生是不是抄袭,看他的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就清楚了。我想先说明的是,“一稿两投”为什么是学术腐败?侵占有限的学术
言论空间资源也就不说了,最关键的在于这是对自己的抄袭。一个学者所已经正
式发表的论文,如果出现在自己的文集、编著的教材等书籍里面倒还说得过去,
如果是不同刊物之间名正言顺的转发倒也稀松平常,但是将同一文章,略施小
计加以包装,就发表在另外一个刊物上,这就与拿别人的论文来拼凑为自己的论
文用以发表没有两样,本质上都是“抄袭”。

  说句题外话,杨锐先生可有勇气将两篇文章交给国内任何一个研究过风景区
环境管理的专家,例如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南京大学冯学钢博士、杭州旅游局
崔凤军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刘玲研究员,请大家来判断一下您的两篇“不同”的
大作究竟为该领域做出了什么贡献!后一篇跟前一篇相比又有何本质的不同!

  以下:

  A  代指发表于《中国园林》2003年第3期的《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
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

  B  代指发表于《旅游学刊》2003年第5期的《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
—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

  A之摘要:

  LA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是从游客环境容量概念发展而来的,用于解决资
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很多国家的规划和管理中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的发展过程,
描述了LAC理论的九个步骤,简要介绍了LAC理论的衍生技术方法。

  B之摘要:

  LA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是美国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提出的,一种用
于解决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中环境容量问题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在很多国家的规
划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阐述了从环境容量到
LAC理论的发展过程,描述了LAC理论的9个步骤,简要介绍了LAC理论的衍生技术
方法。

  仅从这两篇文章的摘要来看,谁敢拍着胸脯说,这是两篇不同的论文?稍有
改变的是,A文的第1、2句话被合为B文第1句话,而A文的“理论”变为了B文的
“理论框架”;B文在A文的第2句话“中”字后面多加了一个逗号;A文第3句的
“本文”和“九个”分别替换为B文的“文章”和“9个”。

  顺带要开一枪的是,杨锐先生的学生们认为杨锐的这两篇文章“由于面向的
对象发生了变化,内容和结构都有相当大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后者比前者增加了
三部分的内容,即‘前言’、‘LAC理论的衍生技术’和‘LAC理论及其相关技术
在我国的应用’。”看看摘要便可知道,“LAC理论的衍生技术”在两篇文章里
都是得到简要介绍的,这些同学们何苦徒劳争辩。

  A之文章结构

  1  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2540字)
  2  LAC理论基本框架的步骤(1848字)
  3  结束语(287字)

  B之文章结构

  1  前言(402字)
  2  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2259字)
  3  LAC 理论的9个步骤(1834字)
  4  LAC 理论的衍生技术(242字)
  5  LAC 理论及其相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643字)

  所谓改头换面,不过如此:藏头法、去尾法、换位法、缩减法、扩充法。在
文字上做手脚而形成的“新篇章”绝不是新的研究成果。A文的主体内容第1、2
小节(合计近4400字),在B文里依然是主体,不过成为第2、3小节(合计近
4100字)。A文的结束语部分,原来成为了B文所谓新的第4小节“LAC理论的衍生
技术”!前面所放的那一枪,在这里得到了新的支持。

  顺带还要放一枪,杨锐先生的学生们居然认为“难道在针对不同读者群的两
篇文章中都应用了一部分相同的必要性内容就叫做‘改头换面’?”这样的狡辩
毫无意义,因为一篇文章是怎样就是怎样,至于读者们从哪个角度看、从什么方
面去理解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不同专业的读者难道都是弱智,非得要作者苦心孤
诣为了他们而大费剪刀和浆糊来给自己的文章做手术并重新发表,否则就无法理
解这篇文章?

  主要段落首句

  为清楚起见,列出两文主要段落首句以作参照(括号里第一个数字为小节数,
第二个数字为所在段落在该小节的序数),请大家再亲眼目睹何谓藏头法、去尾
法、换位法、缩减法、扩充法。

  A(1-1):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38年,是由比利时的数学生物学
家P.E.弗胡斯特(P.E.Forest)提出的,随后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
地利用、移民等领域。……
  B(2-1):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38年,是由比利时的数学生物学
家P.E.弗胡斯特(P.E.Forest)提出的,随后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
地利用、移民等领域。……

  A(1-2):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发现,环境容量虽然是一个很好
的、很诱人的概念,但如果将环境容量简单地理解成数字问题或数学计算的话,
在实践中往往得到失败的结果。……
  B(2-2):研究者们发现环境容量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很诱人的概念,但
如果将环境容量简单地理解成数字问题或数学计算的话,在实践中往往得到失败
的结果。……

  A(1-3):为了把上述问题说清楚,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为了保护两片
同样面积为1000m2的、同样草种的草地,规定每小时每片草地的环境容量是100
人。……
  B(2-3):打一个比方,为了保护两片同样面积为1000m2h的、同样草种的
草地,规定每小时每片草地的环境容量是100人。……

  A(1-4):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仅仅将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据
控制的话,并不能达到有效保护资源的目的。……
  B(2-4):由此可见,仅仅将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据控制,并不能达到有
效保护资源的目的。……

  A(1-5):虽然对LAC的系统研究和广泛应用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
但LAC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刚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
关注而已。“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这一用语
是由一位名叫佛里赛(Frissell)的学生,于1963年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
来的。……
  B(1-5):“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这一
用语是由一位名叫佛里赛(Frissell, 1963)的学生于1963年在他的硕士学位论
文中提出来的。……

  Enough,我不想再多举例了!!

  A文第2部分和B文第3部分,内容完全一样,上次已说到都是“引用”文献的
“成果”。上次遗憾是没有跟踪到最早的文献,杨锐先生自己的学生已经承认了
这是引用,并且替大家很明确地指出了文献来源。

  这引用的两部分各占两文总字数的40%和34%,怎么样,够狠吧,王铭铭当初
“引用”哈维兰的部分也不过只占全书的31%(10万字比上32万字),不也公认
是抄袭,杨锐先生及其弟子,拿话来说!

  最后,想就杨锐先生的学生们反击的两个前提多说两句。

  第一,他们先极力批判了网络,说是鱼龙混杂,所以给了“匿名者”和“心
底阴暗、想发泄私愤的人”以机会,诬陷诽谤的事情时有发生。那好,我可以负
责地说,我也通过正常渠道向清华大学校领导办公室信箱
(xldxx@mail.tsinghua.edu.cn)反映了情况,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三天之
后才通过“新语丝”公告天下。新语丝的投诉条件是“愿为揭发者保密,但不接
受匿名信,也不相信流言”,所以我并没有匿名乱告状。

  第二,“还好,匿名作者没有使用‘罪行’两个字,否则人们会以为又回到
了文革时代。”学术腐败这个东西,只不过现在没有立法(法律)加以惩罚,只
有行政处罚和舆论谴责,但谁能说它不是对其它学者的欺骗和对整个学术研究的
破坏?如果这几位同学不满足,我就用上“抄袭的罪行”的这几个字,汉语的含
义是很丰富的,难道只要是谴责、声讨的用词都要被打上“文革用语”的烙印!

(XYS200311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