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院士增选考验中国学界 

撰稿/贺莉丹(记者)
新民周刊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表示,2006年春天将邀请全球若干院士制度比较完备
的国家科学院参加关于院士制度建设的研讨会,为科学院提供多样化的参考。


  院士制度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相
继在北京公布。50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工程院院士人数达到70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达到707人。

  今年院士增选显得分外谨慎,两院新增院士人数均创历史新低。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国舫说:
“因为我们设置了更高的人数限制门槛。”他表示,院士增选坚持了宁缺毋滥、
高度重视科学道德的原则。

  不看出身看表现

  根据记者此前不完全统计,在今年的中国工程院公布的42名工程管理学部有
效候选人的名单中,高官云集,有29名官员和企业家,占了总人数的69%。

  外界关注的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增选尘埃落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公司副董事长王基铭、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沈荣骏3人当选工程管理学
部院士,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谢企华等5人与院士桂冠失之交臂。

  12月13日,在回答《新民周刊》记者提问时,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表示:
“中国工程院对遴选的院士候选人是‘不看出身看表现’,不是‘唯成分论’,
不是对企业家或官员就特别优待或特别排斥。”

  80岁的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刘源张告诉《新民周刊》,在各界的舆
论压力下,此次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增选很慎重,院士们也非常珍惜手中的投票
权。

  12月13日,每位记者都拿到了中国工程院发给新当选院士和新院士所在部门
和单位的两封公开信,给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中,“八条共勉”历历在目。中国
科学院也准备了一份当选院士的资料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表示,从2003年院士增选工作开始,针对当时社会上
对院士期望值比较高、炒作比较多的情况,工程院给新当选的院士和新当选院士
所在单位就分别发过一封信,而今年是首次把这两封信提供给媒体。“我们发信
的宗旨是要使每个院士认识到他今天取得的这个成就来自于国家和人民的培养、
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单位的帮助,工程不是个人成就,很多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们希望院士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希望院士在自己的专业领
域继续奖励后进、帮助中青年人成长,自己还继续勤勤恳恳做专业工作,千万不
要变成‘社会活动家’,我们不希望工程院院士什么事都参加,院士是对他所在
专业做出贡献的一个评价,我们也希望他们完全不参与商业炒作和广告。”

  12月中旬媒体竞相报道的“周光召事件”成为两院院士增选的核心话题。据
媒体报道,周光召院士称,目前很多院士都七八十岁了,当上院士后几乎没有什
么新的成绩。

  关于对一些院士徒有虚名的批评,徐匡迪表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
里,一半以上是我们工程院院士(取得的),神六(费俊龙聂海胜) 的总设计师、
总指挥是工程院的院士,做出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先生也是工程院院士,尽管他年
事已高,70多岁了,还在第一线,每年到稻田里工作时间超过7个月。这次我们
评选的院士很多都是在第一线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的,我们除了12%的80岁以上
的资深院士不在第一线工作以外,80%以上的院士都还是在教学、科研、工程和
技术创新的第一线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希望他们身体健康,继续为祖国做出成
绩。”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12月16日下午就院士争议专门作了将近半小时的发
言,他指出,中国的确有些地方给了院士比较高的待遇、津贴和研究经费,这表
示地方政府对科学的重视,但科学院学部并不赞成给予院士过高的待遇。“院士
是荣誉,更是责任,院士是科学之子、人民之子,希望全社会要以平和的心态对
待院士称号,希望院士正确对待自我,当选院士只表示在本领域中做过比较卓越
的创新贡献,他应该要承担更多的培养人的责任,在学术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路甬祥表示,社会对院士制度评议是正常现象,中国科学院学部会正确对待
社会评议,吸收中肯合理的意见,作为推动院士制度建设的重要动力。据路甬祥
透露,中国科学院2006年春天将邀请全球若干院士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科学院参
加关于院士制度建设的研讨会,为科学院提供多样化的参考。

  制度改革已成共识

  在中国院士制度创立的50年中,院士人数增加了10倍。长期以来,院士是终
身荣誉,也享受社会公认的“副部级待遇”,而关于院士科研创新能力的质疑愈
演愈烈。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度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从
1998年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25位;2000年的同类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再次
下滑,由第25位降至第28位。

  对于增选结果,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新语丝网站负责人)表示:“不
少新一届的当选院士是‘回炉’候选人,前一届竞选过了没选上,难道两年的时
间就足以使其学术成就有了大的改观?恐怕是因为这一届没了竞争对手才选上
的。”方舟子建议,要改变这种“滥竽充数”的状况,可以延长院士选举的周期,
比如改为每五年选一次;或者干脆向某些国家的科学院学习,对院士采取定员制
度,一旦满员就不再选,只有在老院士去世或退休,空出位置后再补选。

  此前,两院不少院士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应该对中国院士制度
进行必要改革。“院士制度本身,正像所有的制度一样,都需要不断完善,都需
要不断改进,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评选制度就和我们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人才的
招聘制度、干部的任命制度等都有类似的地方,不可能100%合理、100%公平、
100%选的都是非常合适的人,但是这和彻底否定这个制度是两个概念。”徐匡
迪说,他告诫广大院士:“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就是这个领域的顶峰,科学没有顶
峰,科学是要永远进步的,永远是后浪推前浪。”

  徐匡迪开玩笑说自己这代人被“文革”耽误了10年:“先是挨批斗,后来去
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种地,我还做过厨子、杀过猪。”而现在的年轻人受完教
育后就开始从事专业工作,“10年、20年以后,中国工程院将会有‘文革’以后
进大学、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才能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
成为院士,而‘文革’以前的基本都将进入资深院士的行列。以后工程院的规模
还会扩大,我们现在是704名院士,今后我们可能有1000名院士,现在我们75%
的二级学科有院士,今后这个比例会变成80%甚至90%,学科覆盖面会更广,院
士们对国家的贡献逐渐会增多。”徐匡迪说。

  沈国舫:改革正在讨论中

  “考察时去个副院长带队,副省长、省长都出来接待;你要不去,人家就来
个厅长接待。中国就是这么一个社会,这个事情你怪不到院士身上。”

  撰稿/贺莉丹(记者)

  2005年12月13日,备受学术界和科技界瞩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对外公布。

  72岁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国舫
接受了《新民周刊》等媒体的采访,详细回答了外界热议的院士制度种种问题。

  院士有时当“花瓶”

  记者:有人说许多院士成为了业务繁忙的“社会活动家”,您是否这样认为?

  沈国舫:我们也是烦得很,我是副院长,好多活动我都拒绝参加,过两天同
时有三个活动等着我过去,我一个也不能去,只能推脱。……院士应该自律。要
是什么活动都参加的话,我要一年到头全国跑了。(笑)

  记者:我在采访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时,丁教授说香港科技大学规定,
每位教员每年到外面活动的时间不能超过52天,现在中国工程院是否有相关规定?

  沈国舫:美国也有类似的规定,教授出去兼职不能超过多少个学时。现在我
们国家没有这个制度,我们科技界没有这些规范性文件,工程院也没有办法每年
限定院士兼职不能超过多少个工作日。

  记者:现在不少院士反映,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带给他们不少压力,您有没
有感到这种压力?

  沈国舫:是有这个压力,因为你老把院士捧得那么高,好像他们什么都能似
的,好多活动都要院士参加。

  我有时候是起“花瓶”作用的,有时候人家单位好心好意请你,你不去也不
合适。我也不希望这样,希望清静一点。现实情况是,考察时去个副院长带队,
副省长、省长都出来接待;你要不去,人家就来个厅长接待。中国就是这么一个
社会,这个事情你怪不到院士身上。

  记者:现在各地都在建院士墙、挂院士像,每年新院士名单公布后有些地方
会大举庆祝“零”的突破,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沈国舫:工程院是不希望他们这样做,社会上这样做是出于对知识、科技成
果的尊重。但这总比挂歌星的照片好一点。

  记者:院士称号代表了最高荣誉,也象征着一种权威,这会不会跟科技创新
不符合?会不会阻碍科技创新打破权威?

  沈国舫: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权威指的是权威的观点、权威的学术思想,而
不是权威的人,这两个需要分开。牛顿是我们的权威,一直到出现了量子力学以
后牛顿的经典力学才被修正,我们不会轻易否定牛顿,牛顿也没有阻止别人超过
他!

  我就是着急我下面的年轻一代没有超过我,还老是在我的基础上做研究。大
部分院士都是我这样的心情。

  “出场费”是社会问题

  记者:现在院士据说是享受副部级待遇,有人说这个待遇太高了,您是怎么
看的?

  沈国舫:我们国家对院士没有明确的待遇制度。过去曾经有一个“国家级的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这个称号,一个月给100元,那时候觉得挺高,因为一
个月工资才两三百元。这个奖几十年不变,我也是拿这个奖的,到现在100元还
在工资单上,工资变成3000元时,100元算什么?现在变了,再评这个奖,一次
性给你2万元。

  院士也是这样。国家给院士定的是一个月200元津贴,但现在200元算什么?
200元其实就是车马费!国家没有规定给院士副部级待遇,可是因为院士是稀缺
“商品”,各地都把院士作为一个指标:哪个学校要有多少院士,哪个单位要有
多少院士……问题就在这,这样一炒,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了,院士的“价格”就
高了。

  记者:据说北京的院士待遇相对而言是较低的?

  沈国舫:其实北京的院士待遇最低,北京的一些老院士一个月就给1000元补
助。院士的讲课待遇当然是最高的,比如说有些教学人员完成任务是一个月2000
元,博导是3000元,院士就定了4000元,也就是这么个差别。这个差别不算大,
因为院士在他所在的行业是领军人物。

  记者:您了解您身边的院士对待遇满意吗?院士的“出场费”是多少?

  沈国舫:我没有听说他们不满意,一般生活安定了对收入就没有太多要求。
(笑)

  工资单上他们就3000多元,最多再增加1000多元的津贴,然后国务院给200
元,也就4000多元,他们偶尔出去做个报告。

  我们跟歌星、球星不一样,我们出去做报告也就给个1000元到3000元,好一
点的给5000元。我是跟我没关系的我不做报告,也有些报告是完全义务的。

  “出场费”是有渐长的倾向,但跟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不一样,他们的出场
费要好几万元,我们也不羡慕人家。

  记者:有人认为,院士的所谓“副部级待遇”是将学术官本位化了,您是否
同意?

  沈国舫: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整个社会还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受封建
时代的影响太深。这不是院士制度的问题,而是我们社会的问题。

  对院士的待遇国家没有明文规定,有些省为了招贤,给院士副省级待遇,这
等于副部级待遇。对院士的待遇主要是医疗待遇和住房待遇,并不是收入。副部
长级住房标准是190到220(平方米),教授是120到150(平方米)。北京的院士
都没有享受这个副部级关照,住房是各个单位不一样,大部分达不到副部级的待
遇。

  至于配车,有的省提供车,有的不提供,像山东省,院士的车是不付养路费
和其他费用的,给院士一个车牌,就有了特权,这是社会造成的。

  记者:目前社会上对院士终身制非议也很多,工程院有没有考虑改革?

  沈国舫:要不要让资深院士年龄降下来?这样做一个是阻力大,一个是用处
也不大。我们这些老院士到七八十岁,脑子还是清楚的,一定要退的话不一定有
利。资深实际上是半退休,如果他觉得身体不好、没有太多成就,少参加活动就
完了。

  当选(院士),就终身受用了;不当选,就回家抱孙子了?实际上不是这样
的。进入院士增选第二轮的院士候选人,我们开玩笑叫“准院士”,实际上水平
和院士相当接近了,只是他在他的业务队伍里不是塔尖,可能稍微下层一点,是
第三、四号人物。这些专家还是挺忙的,他们起码工作到70岁,院士们受到邀请,
这些专家也受到邀请。包括我们中国工程院组织各种咨询活动,我们也把这些专
家请过来,他们也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活动。

  我们也议论,是不是80岁定得太高了,是不是降低到75岁?这个事情很难说,
像侯祥麟院士,92岁了,温家宝总理还请他出来主持油气资源的长期发展研究。
而专家到了这样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没有本身的利害关系,没有狭隘的专业观点,
只考虑国家利益。这样层次的人国家多养几个有什么关系?不过才几百人。

  改革正在讨论

  记者:对周光召说要废除院士制度您有何看法?

  沈国舫:今天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呢!徐匡迪此前还问过周光召这事,周光召
否认说要废除院士制度,媒体报道有断章取义的可能,周光召只说要改革院士制
度。

  (院士制度)改革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我去年到俄罗斯访问,俄罗斯给院
士一个月相当于200到300美元的卢布作为院士津贴,由于俄罗斯的财政不是很宽
裕,因此俄罗斯形成另一项制度,如果要增加院士数量,要等老院士去世后才能
补上,因为钱就是这么些。俄罗斯有上千的院士,现在的数量是一定的,它们目
前在控制数量。

  我们国家没有相应的津贴制度,给了院士最高荣誉称号,最后就只给了200
元人民币,这是不对的。去年冬天,我在向国务委员陈至立汇报工作时提过这个
问题。目前还没有类似方案。

  记者:您认为,目前院士的数量是否需要限制的?

  沈国舫:现在是严格限制的,2003年选了58个,今年选了50个,是在下降的。

  记者:您认为现在的院士有没有贬值的趋势?这几届工程院院士增选都没有
选满,比如今年,给了60个名额,最后只选了50个,是不是到最后就选不出来了?

  沈国舫:有人这样看,但我不完全同意这样的看法。现在很拔尖的人越来越
少了,这是个自然现象,尤其是工程科技都是团队,因为拔尖的、一号的早就进
来了,那么二号、三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水平都比较接近了,这些人也
不能都进来,在他们中再“拔”出一个来就相当难了。这个情况是存在的,这也
是这些年来入选的院士越来越少的道理。

  今年给了60个名额,只选了50个,是院士们觉得其余的人能力还不够,这是
符合实际情况的一面,毕竟工程院要让该进来的人进来。

  记者:您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院士制度不可动摇的”,能否解释这个说
法?

  沈国舫:中央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定下院士制度,现在没有理由要动摇它。

  现在中央是很关注中国工程院提出的各种意见的。过去几年,我们为中央做
了水资源、东北水土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中国城市化战略、装备制造业、
农业的资源环境、三峡水污染防治研究等研究报告,我们为十一五规划提出预研
究,十一五规划中有两个厚本里有6个报告是中国工程院提供的,对6个领域怎么
发展、怎么做,我们将研究意见提供给国家发改委参考。我们的很多报告送上去
是中央领导直接批,有些报告是中央领导要听的,听的时候还把有关部长找来。

  投诉主要涉及业务

  记者:这次院士增选中有没有拉关系、写条子的情况?

  沈国舫:写条子、打招呼都有,作为我们院士增选中的不正常情况,以前就
有。候选人向院士宣传、用有偿新闻的方式介绍院士候选人的成就等都有,上次
我们调查了以后,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这样做的候选人)就没当选。

  今年有一次比较明显的。我们感觉到一位院士候选人采取了明显的举动、影
响了院士的选举,就采取措施淘汰了他。这种事情我们一旦发现,就严肃处理。

  记者:我们在采访的时候听说,院士选举的时候学者间拉票也很厉害,按门
户之见分一定的派系在拉票,对此您有何看法?

  沈国舫:我不能说这样的现象没有,但是工程院原则上要求院士之间不要串
联,希望他们凭自己的判断来投票。

  记者:有人说院士的投票权在80岁以前是“权力不用,过期作废”,您是如
何推荐院士的?

  沈国舫:我要看得上就推荐。他要符合工程院院士的标准,也有人希望我
“人情推荐”,我觉得达不到标准会婉言拒绝,最好的理由是:我只有2个名额
的推荐权,我已经满了。

  记者:2005年中国工程院对院士候选人的投诉情况如何?

  沈国舫:投诉越来越多,大家关心得也越来越多。

  这里面情况很复杂,有些投诉就是嫉妒,比如说我就不让你上来,就是想办
法让你下马。我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过,对院士候选人的投诉信有上百,牵涉到的
人可能过半。真要有问题我们就要按照院士章程采取措施。我们一直很注意,幸
好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达到需要处理的标准。

  记者:什么是需要处理的标准?

  沈国舫:比如说你的成果全是人家的,你是冒名顶替的;比如他是领导但没
做工作,最后把别人都排在第二、第三名,自己当第一名……有这些情况我们就
要核实,他本人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比如说剽窃、经济问题,我们都要查的。

  记者:对院士候选人的投诉情况最严重是什么?

  沈国舫:还是候选人采取了不正当“助选”行为,我们认为出了边了,不正
当。

  记者:中国工程院则在2003年公布过一则消息:从2002年10月至2003年6月
间,该院共受理对院士的投诉信21件,涉及院士18人。2005年中国工程院对院士
投诉的处理结果是怎样的?涉及哪些方面?

  沈国舫:不好跟你说这个数量,对院士投诉是几十个,比对院士候选人的投
诉少得多。2003年公布的投诉情况也是不完全的结果,后半年不断有投诉,旧的
查完了,新的又出来了。

  来自院士内部、外部的投诉都有,投诉主要涉及业务问题。

(XYS200512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