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北大研讨课教室的建成:我的态度
  ——再答Eric

  James

  自上次写过“我对《我对北大研讨课教室新闻的理解》的看法”一文后,没
再想写下去,因为自己一篇有点揶揄性的小文章,在得到了Eric的回应之后,我
也在第二篇文章中做了比较正式的答复,感到自己想说的话差不多都说了。但今
天看了Eric的“我对“我对《我对北大研讨课教室新闻的理解》的看法”的再理
解”后,感到还是有话要说,那就再说几句吧,但绝不能再命名成什么“我对……
我对……我对……我对……的看法”了,要那么写下去该多长啊,新语丝的题目
栏也排不下呀。

  看了Eric的文章后,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人与人之间沟通,难啊!

  难,也得说,真理不辩不明啊!

  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不能忘,那就是:辩论双方不要忘了自己和对方最初的
立场,不然辩起来就没有意思啦,说着说着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失去目
标地纯粹为了辩论而辩论就失去了意义!

  鉴于此,我想在此重复我最初的文章“看北大新教室投入使用的新闻有感”
和第二篇文章“我对《我对北大研讨课教室新闻的理解》的看法”想要表达的三
点意思,然后再对Eric的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

  我的观点和态度很明确:

  第一,我反对北大把研讨班教室的建立说成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二,我认为,为了建设研讨班的教室,没有必要出国学习或是研究。留学
归国人员完全可以把这种教学模式和建筑形式带回来。

  第三,高校的管理部门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做点教室改建或是新建应该是
其分内的事,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甚至夸大其辞。

  为了不曲解Eric的意思,我学学方舟子,先把Eric的话列出来,然后把我对
其观点的评论放在后面,用括号单独标出:

  1.看来James是个较真的人,偏偏我也是个较真的人,同时,对于James的
某些话仍然不是很理解,也可以说不赞同,所以想再多废话几句。

  【James:这话很有意思:“对于James的某些话仍然不是很理解,也可以说
不赞同,”还没理解呢就急着表示不赞同,太先入为主了吧?若是真不理解,就
要先虚心地听,动脑筋想,等理解后再表示赞同或是不赞同也不迟。我认为,对
一个较真儿的人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2.James先生的评论是否如他所说符合事实和逻辑呢?我打不开北大新闻网
的原文,没办法核对James的评论是否符合事实。但我就James回复我的一段话来
看,我认为他的观点并非完全符合事实和逻辑。

  【James:这话怎么听怎么别扭,怎么看怎么不符合逻辑。您一方面质疑我
的评论是否符合事实和逻辑,一方面又说“没办法核对James的评论是否符合事
实”,但结论却是:仅根据我回复您的一段话来看,您就认为,我的观点并非完
全符合事实和逻辑!您可别忘了,您在上一篇文章中对我的批评是,认为我“过
于主观”啊!您还特别提出过:“希望新语丝里少一些望文生义,主观臆断的结
论”呢!】

  3.James先生在这里显然将研讨课的实质与研讨课的教室布局形式混为一谈。

  【James:很显然,Eric不仅确实没理解我第一篇文章的意思,而且将不知
是谁的观点强加于我。恰恰相反,我不仅没将研讨课的实质与研讨课的教室布局
混为一谈,而是明确反对北大故意夸大研讨课教室的功用,因此我才不无揶揄地
说到:

  “就这么一件事,居然被我们国家的最高学府说得如此神圣。

  [北大教务部卢晓东副部长告诉记者:这种教室的布置,不是简单的形式的
变化,而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革新,即在传统的讲台式课程教学(lecture)模式
之外,又尝试建立研讨班课程的教学模式。]

  居然被说成了一种教学模式!——看来,我属于愚笨之人,不然早就可以在
我所在的大学乃至全国申报一下教学模式的改革,没准儿还可以获个奖什么的了。
我那个悔啊!”

  稍微愿意或是能够理解我文章意思的读者,都应该可以读出来,我反对北大
这位部长夸大教室作用的说法,换句话说,我的意思是,研讨班教室的建立并不
意味着教学模式的改变,更谈不上改革!再说白一点:研讨课的教室布局的形式
与研讨课的实质不是一码子事儿啊!】

  4.我在北大上课,虽然教室是传统的布局,但教学实质非常接近于我在美
国所上的研讨课实质,老师与同学之间有充分的争辩,甚至更多的时候是学生主
讲,为什么James认为在传统布局的教室里上课就不是他所说的研讨课呢?另外,
我在美国这所大学上的大部分专业课程也并非在专用的研讨室教室里进行,教室
布局也类似于国内,也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参与讨论,这些课程也都冠
以Seminar的名称,如果按James的观点,这些岂非也不能算研讨课?那么这些课
程名称里的seminar究竟应该如何翻译呢?

  【James:在我第二篇对您的文章回复时,我理解您是在强调传统的教室布
局与您现在所在大学研讨课教室之不同,所以才有我认为您有矛盾之处的说法,
也才有我的反问“这怎么能叫研讨班上课呢?”——看来我是误解您了,我表示
歉意。

  现在看来,我们之间没有分歧:并非只有用专用的教室才能上研讨课啊——
尽管北大不这么认为,不然不会下那么大的力气去建设这些个教室啊。我想这一
点您也看出来了,所以您才会在上一篇文章中说:“北大之所以把这个事情当个
新闻,我的理解是研讨课专用教室的建成。”若您同意我这个说法,我有一个小
小的提议:若我们两个都认为研讨课教室的布局与研讨课实质无太大的关系,我
们是不是可以共同质疑北大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新教室的建设?甚至是否可以质
疑其又是出国又是花钱建设这样教室的必要性呢?论据也很充分嘛:难道在传统
布局的教室里就不能上研讨课了吗?根据您的留学经验,完全可以!】

  5.其次,即便James说的是事实,但我还听说一句话:一个不够客观的描述,
即便说的是事实,它也不是真相(大意如此,忘了谁说的了)。

  【James:其实,是谁说的倒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说了什么,只可惜啊,
在针对事实这样重要的事情上,您却只能说出个“大意如此”,这样,我也就不
多评论了,但矛盾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既然承认我说的事实,为什么、又怎能、
依据又何在地说我不够客观呢?】

  6.对于这些新闻,为什么James不能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呢?宣传这样一
个新闻,如果能让更多象我这样孤陋寡闻的人知道有这样一种教室布局方面的变
革,从而推动其他学校或其他教师也参与到这种教室布局变革的活动中来,难道
对中国教育发展不是一件好事吗?毕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象James先生那样有
条件出国留学。

  【James:我不能理解这里的Eric,所以虚心地提出来向您请教。您在上一
篇文章中可是这么说的呀:“中国宣传部门的人有爱吹牛、乱拔高的毛病,比如
把研讨课教室的建成拔高到一种教学模式,这就不对了。”我可不可以这样来质
问您:您为什么不能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北大的新闻呢?!宣传这样一个新闻,
如果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教室布局方面的变革,从而推动其他学校或其他教师也参
与到这种教室布局变革的活动中来,难道对中国教育发展不是一件好事吗?您怎
么会说这是中国宣传部门的人爱吹牛、乱拔高的毛病呢?!

  您说的对,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像您那样可以在全美前20名左右的大学里留
学,但您知道不知道北大有多少留学归国人员呢?我随便上网谷歌了一条旧新闻:

  1999年10月22日晚7时,百周年纪念讲堂内灯火辉煌,喜气洋洋。欧美同学
会总会领导与2000余名北大留学归国人员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北京大学欧美同学
会的成立。
  见:http://www.pku.org.cn/data/data.jsp?id=tuanjieliuxueguiguo

  也就是说,截止1999年10月北大就有2000余名留学归国人员啊!这是什么概
念,Eric同志?!我的问题是:难道这些人都无法把一种研讨班的教学模式和研
讨班的教室布局带回来,反而需要派人去耶鲁学习?!难道这些人都不知道其实
要不要研讨班的教室布局无关研讨课的实质?!既然我们同样可以把握研讨班的
实质而在传统布局的教室上研讨课,那我们为什么不节约这些个花费,从而给阿
忆、孔庆东这样贫穷的北大教授改善一下生活呢?!】

  7.既然James有条件在专门的研讨课教室里上课(而且,显然James认为这
种教室形式对研讨课的教学实质有很大影响,因为他认为我之前上的那些
Seminar不在专门教室里,不属于研讨课),为什么他不更积极的在公开场合上
提倡它呢?(害得我到现在才知道原来不在专门的研讨教室里上的课,不属于真
正的研讨课。)而当北大宣传它的时候,他却又来评论一番呢?

  【James:这话不合逻辑,也太高看我了!我是有条件在专门的研讨课教室
里上课,但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在这样的教室里
上的,老师也是采用的研讨班的“实质”的形式上的,我只不过同样推崇这样的
教学模式从而沿袭下来而已。要我积极地在公开场合提倡它?为什么?对常态化
的东西,我们还有宣传或是宣扬的必要吗?我每天都带手机,难道我还要见人都
炫耀说,手机好啊?!抛开你我的观点不谈,如果真是需要我提倡,才不会“害
得”您不知道一些东西,这对我来说,你我之间的距离太近了——我不适应,您
对我的期望值也太高了——我又不是国家新闻发言人,随时都会跟您透露消息什
么的,我哪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啊!

  但我不明白的是:我提不提倡,和北大宣传它的时候,我来发表评论,这之
间有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吧,我使用的是摩托罗拉手机,跟北大使用的是同一
品牌、同一型号,甚至价格都一样,北大要是说她那摩托罗拉是新的、是刚从国
外买回来的也就算了,但她却非说那是独一无二的,除此之外没别的啦,那我也
只不过说了一句:其实我早就有了,接着发表了点评论而已。这有不妥吗?】

  8.虽然我比较孤陋寡闻,但我相信象我这样孤陋寡闻的人并非少数。而且,
根据我走访的一些中国大学的经历来看,至少80%的中国大学普通科系没有这种
专门的研讨课教室(这个比例还可能是低估了。不过,商学院或法学院的比例可
能高些)。

  【James:承认自己孤陋寡闻勇气可嘉,但拉别人做垫背的,不够厚道。如
果真的向您所说的那样,“至少80%的中国大学普通科系没有这种专门的研讨课
教室”,那至少还有20%吧?!我不说20%啦,就说百分之10%吧,如果真的有10%
的中国大学的普通系科有这种专门的研讨课教室,那北大还把这当新闻,不是很
可笑吗?!为此,我们发表点评论就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么?!】

  9.总之,做一个批判者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建设者。

  【James:看来,您很信奉这话,做一个批判者并不难——所以您说:“中
国宣传部门的人有爱吹牛、乱拔高的毛病,比如把研讨课教室的建成拔高到一种
教学模式,这就不对了。中国大学不改变官僚治校的体制,想要追上国外大学,
难。”;难的是做一个建设者——所以,您也没给出一条积极的建议啊:中国怎
样才能改变官僚治校的体制。

  但我却并不完全认同这话。因为每当我看到建筑工人在盖大楼的时候,我都
会感叹:做建设者难啊;但当我看到定点爆破可以原地炸掉大楼的时候,我更加
感慨:做(摧枯拉朽的)批判者,也不容易啊!】

  10.我从来没有教训新语丝的意思,也不知道什么叫“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属于James先生给我乱拔高,但我不象中国官僚,不喜欢被人乱拔高)。我
只是提出一点希望,希望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要对
新语丝的网友提出希望?是因为我们作为知识分子,或者说知道分子吧,如果都
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这个社会的理性之光又在哪里呢?

  【James:不知道什么叫“正确的舆论导向”?坦率地说,这话太矫情。在
北大上研究生,怎么也得三年吧?连这都不懂?还是到美国后忘了?其实,新语
丝的大部分作者都是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的,否则它不会在知识分子群体中
有如此良好的声誉,可能早就关门大吉了。其实,提不提希望不重要,重要的是
在参与新语丝讨论的时候,能够真正做到您所希望的那样,那社会的理性之光就
在这里!】

  11.正好今天又看了一则和北大有关的评论(荣辉:可耻的北大教授),先
不说荣辉这篇文章是否有臆断之嫌(例如,他认为郑也夫教授的观点就是站在人
民群众立场的反对面,这显然属于主观臆断,进而推断他很可耻,就已属于上纲
上线、人身攻击了)。

  【James:我也算是顺带替荣辉说句话。在这里,您用了一个“臆断”,用
了一个“主观臆断”。这跟对我文章的批评是完全一致的。难道是偶然的吗?我
不知道为什么您总是喜欢拿这样的词汇来判断他人?难道跟您的观点不同,就一
定是“臆断”或是“主观臆断”吗?!还得出结论说什么“人身攻击”?这哪儿
跟哪儿啊?!】

  12.为什么荣辉不假思索,就对郑教授的立场进行无端的臆断和大段的人身
攻击?实际上,世界银行前几年曾在非洲部分国家推行了类似郑教授的措施,并
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世界银行前几年的发展报告,具体
哪一年我记不太清楚了)。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减少贫困,如果按荣辉的观点,岂
非世界银行正在背离其宗旨?

  【James:这里又出现了“臆断”而且还是“无端的”,又出现了“人身攻
击”而且还是“大段的”?难道出了这些词汇之外,您就没别的啦?抛开观点不
谈,我只“理性”地从逻辑来看,尤其不能理解的是最后一句话:难道世界银行
就不能背离其宗旨吗?!】

  13.但我希望这种批判是建立在一个理性、建设性的基础上,否则的话,批
判将失去它应有的力量,并反而有可能导致负面效应。总之,我希望对话的基础
是:理性、建设性。当然,这只是我的希望,James先生能够对别人进行批评,
难道我提点希望也不可以吗?

  【Jame:我不太认同这样的话。我认为,您强调理性是对的,您一直所强调
的“积极”、“建设性”这样的字眼儿,很好,我也很熟悉。但问题是,面对很
多问题,我们可能无法照此办理啊!比如,方舟子的学术打假,请问:有多少是
国内学术界心甘情愿“积极地”、“建设性”地去看待的呢?您这样说“否则的
话,批判将失去它应有的力量,并反而有可能导致负面效应。”这话我更熟悉。
在国内,有不少人就是这么说新语丝的。但显然是危言耸听,并没有什么“理性”
的依据。

  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提出希望,但请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建立在压制他人言
论——哪怕是有这种可能性,我们也要警惕——的基础之上。愿以此与新语丝的
作者和读者共勉。】

  说得已经很多了。再说就要失去智慧交锋的乐趣了。针对北大的研讨课教室
的事情,我已经把我的态度和想法阐明清楚了。就此打住。

  2006年10月18日星期三
  于北京

(XYS200610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