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河中石兽到底在哪?

作者:牛角尖
http://www.xingcw.com/newjiaojian/misapprehension/shishou/shishou.html

  读中学时,读过"河中石兽"一文,有些疑问一直不解,原文如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森柿,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具体的白化文翻译就不多说了,文中寻找石兽的过程简说如下:
  先在落水处没找到,认为是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劳师动众十几里,也没找到;
  教书先生讲石兽重,不会被水冲走,应当是沉到浮沙下面去了,要住下挖才
对;
  老河兵又讲了一通道理,众人按他的说法在上游十几里找到了石兽;
  作者下结论说:天下的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很多,难道仅凭常理猜
测就可以确定吗?

  至此,有不同理论的展示,也有实践的检验,应当确凿无疑了。可我认为还
有疑点:

  按老河兵的道理,我考虑其过程:
  首先,水流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大但又不太大的速度。太缓则"反激之力"不足
以"啮沙为坎穴";太急石兽也还是会被冲到下游去的,比如在山洪暴发、修水坝
合龙或者洪水期堤坝决口处的情形;
  其二,水流"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这里,
石兽是向上游前进了一步,但同时,其水平位置也必然是下沉了一步;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十几年后向上游前进了数里,那它的水平位置又是
如何呢?难道可以下沉 到河底二米(以石兽大小不足二米论)以下吗?

  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并不真实。就如其言,也最多向上游方向滚几圈,等
石兽下沉到一定深度,埋没于泥沙中,或者迎水面积太小,使反激的水流不足以
"啮沙为坎穴"。更不用说河床一般也是上游高下游低,找一小段相反的或较长一
段较为平缓的倒有可能,十几里的河床要维持不断向下翻滚并仍有充分的迎水面?
难!就不知"沧州南"的地理状况如何?当然,我这里也是"据理臆断",
  也不知那里有条件进行实验验证?

  此故事做为中学课文(记得在我读中学时是课外选读),流传甚广,那出处
又在那里?好在网络方便,一查,原来出于清朝的大才子纪晓岚(纪昀)之手,
载于《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中。不过,纪先生把此文列入《姑妄
听之》中,实为明言"当不得真"的,大可一笑了之。但做为中学课本,以并不确
切之事为论据,教授学子思考方法,恐难免误人子弟之嫌;如能展开讨论,再请
物理老师也来讲讲,倒是一个活跃思维的好材料。

  故事到此还没有完,请看网上查到的资料: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
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
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
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
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
所记一模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
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
头到哪里去了。
  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
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
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
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地说明,
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
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这里,怀疑论者的理由不过是继承了"讲学家"的说法,并无新意,自然不是
"老河兵"理论的对手,更不要说还有现代版的"河中石兽"做佐证。

  再说这个现代版的"河中石兽",出处是由学林出版社1985年出版,作家吴德
锋的《博物记趣》。从书名"臆断"也是有点"道听途说"的意思。细细究来,地点
是较明确的"西双版纳",但"作过详细的报道"的"当地的报纸"却语焉不详,只说
了"1980年4月",不知倒底是那一天的什么报纸,千万不要说是"4月1日的";只"
经核对",就可说明"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再有,"它向上
'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也不知此沟有多深多长?要说明确实
是该石那此沟应当是从原始位置开始的吧?十多年还"明显",而且还是在有一定
流速的河中,这也是奇事一件呀!

  在这个现代版的"河中石兽"中,说出了有一个"明显的沟",也是认同了石兽
会在翻滚过程中向下的观点,但不知为什么,只考虑到第一次或前几次翻滚会向
下一些,而没有考虑到每一次翻滚都会向下一些呢?

  如有"沧州南"的地理状况,或者有关现代版"河中石兽"详细资料的,敬请留
言告之。

  钻牛角尖者曰: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可人云亦云欤?

(XYS200609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