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对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补充几点

Anakin Stone

1: 正如“FDH”所讲“古登堡”的“印刷”不单纯是活字的本身。在工艺上,
他的“印刷术”有:字的大量制作和再应用,印刷字体的行成,和印刷用的油墨
的存在。而每一方面都是有发展的领域。在经济上,“古登堡”的活字印刷之所
以成功还是归结于其商业的成功。我们现在将其称“活字”印刷术。

2: “雕版”印刷的存在要比“古登堡”早近千年。从技术上讲“雕版”可以
用来做印刷书籍。 中土便一直在用此术,直到活字成为更经济的取代。从书的
制作讲,“活字”印刷更经济,因为字体可重复使用。“雕版”作书的成本之高
便是书籍不普及的主因。“活字”和“雕版”的共同不好之处是在印刷过几次后
对模具的损耗。“活字”再造的成本比“雕版”小得多,因“雕版”要从新全来,
而“活字”只将损害的单个“字”更换便可。 

3: “雕版”是“活字”的前身是不可否认的。 在“古登堡”时代,微小的“
雕版”业已出现。在农家,“活字”雕版被用来“烧”在生畜的身上来记载生畜
所有。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农场主还用此法。作为“goldsmith”的“古登堡”
不是不知道这点的。

4: 不论是“雕版”还是“活字”,在当时不是很流行。在当时的富裕的收藏
家中,包括政府和教廷,“手书”(manuscript),还是不可取代的,
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很高。因为如此,“incunabula”,十五世纪前的书,“活字”
的字体沿用类似于手写体的“gothic”。

5: “古登堡”的发明的最大受益人是他的同胞Martin  Luther。Martin Luther
利用这发明印发大量小册子,用来传播他的改革思想。最后教廷也拿他没办法。

6: 在“古登堡”后三百年中,他的印刷术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在“字
体”和“排版”方面有了突飞。为了与“手写”竞争,“活字”的印刷向艺术性
字体的拓展,以求社会上层收藏家的接受。同时,“手写”的弊端更加速其让位
与“活字”。十六世纪中叶,新印刷术便成为欧洲的工,农,商,学,兵的通用
工具。最接受“活字”的是那些穷学,“手写”书太贵。

6-1:“活字”印刷在印刷的文字“可读性”的方面有更大发展。这便产生了
“排版”术和“造字体”术。同时,为了让印刷品更普及,一些特有的用来助读
者理解句意的符号便出现了。现代中文的印刷品还有“可读性”的问题。有一笑
话讲一位领导在公布罪犯时要求将“王小五”,“曾经和”,“张小六”--三
人--正法。更可笑的是还真有一位叫“曾经和”的在场。民国初,胡适和鲁迅
等人曾特别强调过“可读性”的重要--对现代汉语的普及的帮助。但是出版业
没有坚持多久,以至还出“曾经和”这样的笑话。

6-2:再举个例子:“陈建中西部摄影展”这个标题让人可理解成“陈建”中
西部摄影展,或,“陈建中”西部摄影展。这样的例子在新翻译的书中更多。 

7: 另外一个不可忽示的是没多久“古登堡”的发明便传遍欧洲。短短十几年
内,欧洲各地的“印刷作坊”(printing press),便多如牛毛。 可以想象
竞争会多么激烈。但这又说明当时的社会对新印刷术的需求又是多大。如此可见
当时的商业交往是相当发达的。 这样的结果便是谁的产品质量好,又美观,更
经济,谁会存在。

8:有一种说法:“活字”在中土不盛行的原因是汉字。这是站不住脚的。中古
文是非常简练的。对字的量的要求不是太高。一本“论语”也不过几万字。可能
真正的原因在经济上:“雕版”是成熟的工艺,人们已适应了它,而“活字”的
出现并没有及时显示其潜力,便夭折;再有相关配套的技术跟不上,比方油墨,
做字等。“做字”的简便是“活字”印刷的关键:在印刷过程中“字”会磨损
的。这样便要求“做字”要快。“罗马文”或“拉丁文”有优势是不争的事实。 
但“刻字机”的发明使这个优势消失。

9: 如“古登堡”和“毕升”同时走进“专利局”,“毕升”会拿到“活字”
的专利,因“原始”的“raw idea”在申请专利时是很重要的。可以公正地讲,
“活字”印刷发明是在中土,因有沈括的记载。尽管我们现在找不到用“毕
升”的“活字”印刷的书。

9-1: 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现代中文“雕版”印刷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10: 至于“毕升”或“四大发明”的现实意义,我认为是负面的:中土不具
有适和的温床来发展新的发明和创造。这不是说中国人不聪明,我们的不足表现
在艺术上,经济上,政治上,观念上,和制度上。“四大发明”是太遥远的事。
中国在六十年代还有过“第五大发明”--人工合成胰岛素,人类史上第一次“
人工合成”蛋白质。但是中国没有配套的相关领域,比方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生物有机化学等等学科,来在“蛋白质”工程领域再发展的可能。这样的结果不
只是让他人取得更好的成果,更突显我们的盲目的浪费自己的“资源”--有创
意的中国人。我们自己将自己束缚得太多。这是值得我们的深思。

以上的所讲的有关“活字”,“雕版”, “字体”,和“排版”等的背景资料来
源于:

1:“five hundred years of printing”, S. H. Steinberg,the 
British library publishing, 1955, 1996.
2:“中国印刷史图册”,中国印刷博物馆。
3:“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Robert Bringhurst, Hartley 
& Marks, 1997

(XYS200309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