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给寻正挑个错

  小张

  寻正在《关于预测的概率》中对相对风险的以下说法似不妥:

  “……比如B事件的普通概率是10%,但如果A发生了,则B事件的机率是20%,
在统计学上有一个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或者机率比率(odds ratio)来表
示A导致的机率增加,二者的区别在于样本是否随机,对人群有代表性,在上述
情况下,A的发生增加了B发生机率的一倍。
  ……比如基础概率是5%,相对风险增加10倍,其阳性与阴性预测还无非是在
丢硬币。但如果基础概率是40%,相对风险增加一倍,机率性预测准确性就很高
了,达到80%。”

  如果说第一段还有些含糊之处,从第二段可以清楚看出,寻正对相对风险的
定义是“事件A发生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与“事件B的基础概率”之比。但
是据一般的统计学常识,相对风险应该是“事件A发生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与“事件A未发生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之比。二者显然不同。寻正说“如果
基础概率是40%,相对风险增加一倍,机率性预测准确性就达到80%”,如果相对
风险增加两倍呢(这当然是可能的)?概率将达到120%吗?

  举一个例子:吸烟是肺癌的公认的危险因素,若不考虑剂量效应假定相对风
险为3.0,说的是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倍。至于说是整个人群的几
倍,与人群中吸烟者的百分比有关,缺少这个比值不能估计。

  顺便说一下,优势比或相对风险不是用于预测预报的,而是用于评价因素与
事件关联强度的。对于二分类响应,评价预测的指标是灵敏度与特异度等。但是
相对风险有可能用于筛查预选,这对于发生率较低的事件更有意义。例如肺癌普
查,有可能根据吸烟等相对风险较高的因素确定高危人群作为检查重点,以提高
检出率、减少全民检查的代价。相对风险的另一个作用是:如果“因素”是可以
人为干预的,就可能通过干预降低风险,例如通过控烟来降低癌症发病率。干预
的效果取决于吸烟的相对风险大小以及干预前后人群的吸烟比率。

(XYS20080617)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